清明节,是春日里的一曲哀愁,也是对过往岁月的一次回望。今年的清明,我独自漫步在校园,却发现心中并非孤寂,而是充满了与故人的对话。
那是一个细雨纷飞的清晨,我撑着伞,踏着湿润的青石板,来到了我们曾经一起背书的那棵老槐树下。树下空无一人,只有几朵落花,静静地躺在泥泞的小径上。我不禁想起了他——我的同窗好友,也是我的辩论对手,他的名字叫做子墨。
子墨是个热爱诗词的孩子,常常能在辩论中引经据典,让人折服。记得有一次,我们围绕“清明时节雨纷纷”的意境进行了一场辩论。他用那抑扬顿挫的声调,吟诵着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”。他说,这雨,是天公作美的泪水,是大地母亲对离人的一声叹息。而我,却更愿意相信,这是新生的希望,是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恩赐。
清明的雨,似乎也在诉说着子墨的故事。他毕业后选择去了远方支教,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在贫瘠的土地上。那日,我收到了他的信,信中写道:“古人云‘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’,我愿做那无声的桃李,即使远离家乡,也要让孩子们的未来之路更加宽广。”他的文字,就像这清明的雨,润泽了我的心田。
走在校园的小路上,我不由自主地吟起杜牧的诗句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”旁边走来了一位学弟,他好奇地问:“学长,你在念什么?”我微笑着回答:“这是对过往的一种怀念,也是对未来的憧憬。”学弟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,然后快步走向图书馆,他的背影,仿佛在告诉我,每个清明,不仅是缅怀,也是新生。
我继续前行,来到了学校的纪念馆前。这里存放着学校百年来的历史,也记录着一代代学子的足迹。我想起了子墨曾说过的话:“历史如长河,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滴水,虽小,却也奔腾向前。”是啊,子墨就像那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,虽然他已经离我们而去,但他的精神和故事,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。
雨渐渐停了,天边露出了淡淡的阳光。我收起伞,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,仿佛能闻到子墨当年辩论时的激情与热情。校园里的每一处角落,都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,如今,它们化作了我心中最宝贵的回忆。
清明节,不仅仅是一个节日,它更像是一种仪式,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,停下脚步,去回忆那些曾经给予我们力量和温暖的人。我站在纪念馆前,心中默默地对子墨说:“无论你在何方,清明这一天,我们都会在同一片天空下,共同缅怀过去,迎接未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