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丝细腻,如同春姑娘轻柔的手指,在清明时节轻轻拂过大地。我,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,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,与奶奶一同体验了一次制作清明粑的独特之旅。
“奶奶,这个绿色的是什么?”我好奇地指着桌上的一堆新鲜艾草。
“这是艾草,宝贝。”奶奶一边揉着面团,一边微笑着解释,“艾草和糯米粉混在一起,就能做成我们清明节的传统美食——清明粑。”
我按照奶奶的指导,小心翼翼地将艾草汁液挤进糯米粉中,那一抹绿意顿时在白色的粉堆中晕染开来,如同春天的使者,在无声中宣告着生机勃勃的到来。
“看,就像这样。”奶奶用她那布满岁月痕迹的手,示范着如何揉出富有弹性的面团。我模仿着,渐渐地,我的手中也有了生命,那面团在我的手中变得听话起来。
“俗语说,‘不经历风雨,怎能见彩虹’,做清明粑也是一样的道理,只有经过努力,才能品尝到成功的甜美。”我若有所思地对奶奶说。
奶奶点了点头,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,“古人云‘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’,你今天不就做到了吗?”
我们边做边聊,不觉间,一个个翠绿的清明粑就摆在了竹屉上。奶奶点火,我则在一旁期待着那些小生命在热气中蜕变。
“你看,它们像不像田野里的小青蛙,一蹦一跳的。”我调皮地比喻着。
“呵呵,还真是。”奶奶慈祥地笑着。
蒸好的清明粑散发着阵阵清香,我轻轻咬下一口,软糯香甜,那是春天的味道,是家的味道,更是传承的味道。
“‘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’,在学习制作清明粑的过程中,我不仅学会了怎么做,还思考了它的意义。”我感慨地说。
“是啊,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,就像这清明粑一样,虽然简单,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”奶奶的话让我深有感触。
在这个清明节,我不仅仅学会了一项技能,更重要的是,我体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,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文化的重量。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,也是一次成长的蜕变。我相信,在未来的日子里,我会像今天揉面团一样,把这份传统揉进我的生活,让它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