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每逢这个时节,我们家乡的习俗便是制作清明果,以纪念祖先,享受春天的果实。今年,我有幸亲身体验了这一传统活动,并从中体会到了深深的家族情感和文化传承的意义。
记得那天,阳光透过树梢,斑驳陆离。我和几位同学相约去我家一起做清明果。一进门,就看到了奶奶已经忙碌起来,她那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在糯米粉和水之间灵活翻飞,仿佛在编织一段段历史。奶奶告诉我,清明果不仅仅是一种食物,更承载着对先人的敬仰和对生命的礼赞。
我学着奶奶的样子,试图揉制出光滑的糯米团。却总感觉手下的糯米团不听话,不是太干就是太湿。奶奶见状,便轻声指点:“做清明果,就像做人一样,要把握分寸,过犹不及。”我恍然大悟,渐渐地,我的手法也变得熟练起来。
“哎呀,你这手法,可不就是‘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’嘛!”同学小杰打趣道。他揉的糯米团虽然外观不佳,但却别有一番童趣。我们相视而笑,彼此的鼓励和玩笑让整个厨房充满了欢声笑语。
正当我们忙得不亦乐乎时,窗外忽然飘来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艾草香。原来是邻居阿姨送来了新鲜的艾草。艾草是制作清明果不可或缺的材料,它的清香寓意着驱邪避秽,保佑平安。阿姨边递给我们艾草,边说:“一年之计在于春,一日之计在于晨。你们能亲手制作清明果,这传统可不能丢啊。”
我们小心翼翼地将艾草与糯米粉混合,那股清新的香气仿佛将我们带回了童年的时光。在一阵忙碌后,一个个翠绿的清明果便成型了。我们将它们放入蒸笼中,不一会儿,厨房里便弥漫着更加浓郁的香气。
蒸好的清明果,绿油油的外皮下透着诱人的光泽。我们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,那种软糯中带着艾草的独特清香,让人回味无穷。奶奶看到我们满足的样子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:“吃清明果,不仅是品尝美味,更是吃出一种情怀,一种对家的思念。”
我们的笑声和清明果的香气一起,在这个清明节,飘散在这个古老的村落里。我深深感受到,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食物制作过程,更是我们这一代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一次心灵对话。通过亲手制作清明果,我们仿佛与祖先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,感受到了那份代代相传的家族情感。
在这个春天,我们用双手和心灵,让传统得以延续,让情感得以传递。清明果不只是食物,它是历史的见证,是文化的载体,更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怀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