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,古称“寒食”,春之盛也,万物复苏,草木萌芽。是日也,举国哀思,以示对先祖之敬,风俗承古至今,文脉绵长。今欲述之,非独记事,更欲以古人之心,体清明之韵,融诗画于一炉,绘岁时之景。
一、翠柳垂丝,春风拂面,清明时节,万物皆有情,祭扫之际,遥想先人,泪湿青衫,心绪如织。
二、“杨柳依依”,自古便是清明悲怆之象,柳枝轻扫墓碑,如问往昔,寄语泉下人。
三、碧空无垠,纸鸢高飞,古人云:“放纸鸢,寄哀思”,寓情于形,借风传意。
四、晨露未晞,踏青而去,游子行处,皆是花影,不觉间,心旷神怡,故土难忘。
五、焚香一炷,烟气袅袅,祈愿先灵安息,此乃孝心所至,肃穆而深情。
六、食寒食,思故人,饼如圆月,团圆之意,淡泊之中,见浓浓哀思。
七、古诗云: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”,清明之时,游子心归,遥寄哀思于故乡。
八、青草池边,踏歌而行,歌以咏志,以歌会友,春意盎然中,又添几分人情味。
九、茶香四溢,清明茶,一叶一世界,细品,清明之气,渐入心脾。
十、纸钱飘扬,如柳絮轻舞,俗语有云:“纸钱烧,哀思浓”,以物寄哀,以物达情。
十一、儿童嬉戏,踏青归来,手捧新绿,欢声笑语,春光无限,生命不息。
十二、岁月匆匆,古今皆同此情,清明祭扫,不仅是追思,更是生命与文化的延续。
清明之际,万物更新,人心亦复如此,哀思不绝如缕,却也孕育新生。自古及今,清明之节,孝心与诗意并重,愿世代相传,文化之脉不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