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风拂面,阳光洒满了恩施来凤的小巷。我,一个顽皮的小学生,正和小伙伴阿力穿行在绿意盎然的山间小道上,清明时节特有的气息包裹着我们。此时,我们的对话如同被春风吹过,轻柔却充满活力。
“阿力,你知道吗?清明不只是春游的好时节,更是我们来凤人祭奠先人的重要日子。”我边走边说,语气里透着一份庄重。
阿力眨巴着眼睛,好奇地问:“那我们今天要做什么呢?”
“我们得先和爷爷去扫墓,这是我们来凤的传统。”我回答,心里想着那些年长者常念叨的“敬祖宗,知来处”。
我们继续前行,穿过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田地,来到了祖先的墓地。爷爷已经在那里等候,他身着整洁的蓝色土布衣裳,眉宇间透出一股子岁月沉淀的稳重。
“孩子们,来,我们一起来清理墓地,除草添土。”爷爷的声音温和而有力。
我们跟着爷爷的动作,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每一片落叶,仿佛每一片叶子都承载着一段故事。阿力突然抬头问:“爷爷,为什么要给墓地除草呢?”
爷爷微笑着解释:“古人云,‘清明时节雨纷纷’,雨水多,草也长得快。我们要保持墓地的整洁,就像我们的心灵需要时时打扫一样。”
除草完毕,我们开始在墓前摆放鲜花和纸钱,爷爷点燃香烛,烟雾缭绕间,他默默祈祷,神情庄重。我站在一旁,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敬意和感慨。
“阿力,你知道‘子欲养而亲不待’吗?”我轻声问道。
阿力摇了摇头,我便解释说:“这是我们村里的一句俗语,意思是当我们想要孝顺父母时,他们可能已经不在了。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,多关心家里的老人。”
爷爷听后,眼中闪过一丝欣慰:“说得对,孩子们。我们清明扫墓,不仅是缅怀先人,更是提醒自己要感恩和珍惜。”
爷爷的话让我陷入沉思。我开始回想平日里对家人的态度,是否足够耐心,是否足够体贴。我暗暗发誓,今后一定要做得更好。
扫墓结束,我们回到家中。阳光透过树梢,洒在青石板上,斑驳陆离。我和阿力坐在门槛上,分享着爷爷讲述的关于来凤清明节的往事。
“爷爷,清明节除了扫墓,还有别的习俗吗?”我好奇地问。
“当然,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候。我们可以去郊外赏花、放风筝,享受春天的美丽。”爷爷一边说,一边拿出一只精心制作的风筝。
我和阿力兴奋地接过风筝,跑向屋后的空地。风筝在风中飘扬,就像我们的心情一样飞扬。我看着那风筝,心想:“这不就是我们生活的写照吗?即使有风有雨,也要勇敢地飞翔。”
傍晚时分,我们带着满载而归的野花回家,家中的饭桌上已经摆满了丰盛的晚餐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,享受着亲情的温暖。
“清明时节,我们不仅要纪念过去,更要展望未来。”妈妈微笑着说,目光充满了希望。
我点头,心中暗下决心,要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进步,不辜负家人对我的期望,也不忘记来凤这片土地赋予我们的传统文化。
夜幕降临,我躺在床上,回想着这一天的所见所闻。清明节,不仅是一年中的一个节气,更是我们来凤人情感的寄托,是我们对先人的缅怀,对生活的热爱,对未来的憧憬。